查看原文
其他

人均绿地从“一张床”到“一间房”!厦门人的朋友圈刷屏了……

厦门日报社/ 厦门日报 2022-04-26


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

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


生活在厦门

到底有多幸福呢



冬日的厦门

清新蓝怡人绿

不断刷屏人们的朋友圈

成为厦门市民的骄傲

来源:厦门日报视频号


在山海健康步道、在筼筜湖畔、

在滨海旅游浪漫线、在海沧湾旁

人们畅享良好的生态环境带来的

绿色福利


市民在公园里游玩。(白懿彬 摄)  

厦门生态自然禀赋良好,生态文化积淀丰厚,生态建设起步较早。早在20世纪80年代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初期,习近平同志就主持编制厦门发展战略,明确提出“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,建设优美、清洁、文明的海港风景城市”。





园林绿化

  

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前

城市园林绿化水平还比较落后

全市仅有8座公园

市区内几乎看不到成片绿色

行道树的品种也仅有四五种



40年来,厦门久久为功开展园林绿化建设,先后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、国家森林城市、国家生态园林城市。


图为园博苑美景。(本报记者 黄嵘 航拍器摄)


如今的厦门

四季常青、四季有花

推窗望绿、移步异景


五缘湾湿地公园。(本报记者 王火炎 航拍器摄)


160多座公园星罗棋布、各逞娇媚, 16589.99公顷园林绿地多彩多姿、魅力无限,6万多公顷林地郁郁葱葱,生机盎然,


➤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从1981年的13%提升到现在的45.52%


山海健康步道。(本报记者 王火炎 航拍器 摄)


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1981年的1.79平方米提升到现在的14.6平方米,相当于从“一张床”到“一间房”。

  

如今的厦门

是一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

生物多样性得到良好保护


(本报记者 林铭鸿 摄)


根据《厦门市鸟类名录(2020版)》,在厦门被记录到的鸟种393种;厦门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,各类海洋生物近2000种;厦门市园林植物园至今已引种、收集植物7000多种(含品种)。


(本报记者 张奇辉 摄)



环境卫生

  

20世纪80年代

厦门环卫基础设施很差

再加上人们卫生意识不强

经常可以看到露天堆放的垃圾

厦门也一度被人们戏称为

“美丽的脏厦门”


垃圾分类转运。(本报记者 林铭鸿 摄)


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年来

环境卫生事业得到飞速发展



垃圾处理,从最初的填海、填地的有害处理方式,到现在的100%无害化处理,垃圾焚烧发电处理能力达4350吨/日,在全国率先实现原生垃圾“零填埋”,道路保洁、海域保洁常态化高标准开展,城市洁净程度排在全国前列,垃圾分类工作持续排名全国第一


市民往环保分类屋的垃圾桶内投放垃圾。(本报记者 张江毅 摄)


空气质量

  

近年来

厦门的空气质量

持续保持优良水平


五缘湾(本报记者 黄嵘 摄)


✔2018年至2020年,厦门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重点城市排名从第七到并列第四,排名持续提升。


✔2021年1月-4月厦门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100%,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位居第一。


市民在草坪上搭帐篷休闲。(本报记者 张江毅 摄)


污水处理


说起厦门的污水处理

变化可是不小——



一起来看看

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前,市政设施基础比较薄弱,污水没有经过任何处理,直接排放至自然水体,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,筼筜湖受到严重污染,变成一个令人生畏的臭水湖。


1988年3月,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关于加强筼筜湖综合治理的专题会议,打响了厦门整治环境污染的一场大硬仗。


市民在筼筜湖沿岸散步。(本报记者 张江毅 摄)


1989年2月,因治理筼筜湖需要,厦门市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,这是福建省城市污水事业的首座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。


此后,厦门又持续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,于2006年在全国率先做到了每个县(区)都至少拥有一座污水处理厂。


到2021年底,全市大型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能力达179万吨/日以上,基本实现污水全收集、全处理目标。


白鹭洲筼筜湖。(本报记者 张奇辉 航拍器摄)


置身其中

才能感知它的美

为这样的厦门点个赞~



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

记者:吴海奎 图片来自厦门日报图片中心 

视频拍摄:黄少毅 许秋珩 剪辑:许秋珩

编辑:卢婷雯 值班主任:蔡萍萍

厦门日报原创作品,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,违者必究!


尹力为省管干部专题研讨班作主题宣讲报告
本土新增“69+1”,在这5个省份!绍兴5地升为高风险,西安3地升为中风险

厦门首起非法买卖中国鲎案件,开审!


厦门日报社微信矩阵▼


扫描二维码下载

厦门日报社App“潮前智媒”

轻松玩转黑科技

一键get最潮新闻&服务▼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